一部《大方广佛华严经》,如果我们把它说穿,这部大经自始至终说的是什么?也不外乎「湛寂虚灵」四字就说尽了。我们要落实,那是宇宙人生的真相,一真法界与十法界里面,所有一切活动都离不开这四个字。圣凡之别就在迷悟,悟了就是一真,迷了则有六道循环,我们讲六道轮回。可见得六道之体是湛寂,六道之用也是虚灵,因为我们迷了,不知道它是湛寂虚灵,我们被污染,不清净,我们失掉平等。《无量寿经》的经题教得好,清净平等,清净与湛寂相应,平等与虚灵相应。由此可知,我们修学从哪里学起?在日常生活中对人、对事、对物,我们用清净心。清净心是不动感情,心里确实没有七情五欲,你就不受染污,你就与清净相应。七情是喜、怒、哀、乐、爱、恶、欲,五欲是财、色、名、食、睡。你心里没有,事没有妨碍,事事无碍。心里决定不能有这个东西,你心清净与湛寂相应,这是佛菩萨。在日常作用当中处事待人接物,对人、对事、对物平等,没有分别心和高下心,平等,这就是虚灵。我们能用这种心态,这与基本相应了,然后你在佛法里面无论修学哪个法门,没有不成就的,你也才体会到佛讲的「法门平等,无有高下」。
我们今天在平等法门里面,为什么会产生高下?就是我们与清净心、平等心差别很大,也就是不相应的幅度太大了。不相应的幅度大小、差别,各个人都不相同,佛家讲利根的人差别幅度小一点,钝根的人差别幅度大一点。如果用九法界来说,菩萨差别最小,声闻、缘觉差别再大一点,差别最大的是三恶道的众生,道理在此地。不明白这个事实真相,我们修学虽然很用功,费了许多的时间与精力,依旧功夫不能得力。我们不知道不得力的原因在哪里,这对修学上给我们带来最大的困惑,我们很想成就但不能成就,很想相应总是不相应。于是我们就体会到,佛教给我们读诵大乘,这很有道理。佛又劝我们要亲近善知识,我们靠读诵悟入,实行没问题,但时间较长,不一定到哪一天你才开悟,才大开圆解。如果遇到善知识,他来诱导我们,他为我们讲解,会把我们开悟的时间提前,好处在此地。譬如,原本你自己读诵需要十年开悟,遇到善友你五年就开悟,时间上节省一半,而利根的人更快,一、二年他就开悟。什么叫开悟?与湛寂虚灵相应,这个利益是真实的利益。迷悟虽然不同,心性没有差别,心性不随迷悟,心性的体用都不随迷悟,所以它不变;觉悟的时候,心性的体用是湛寂虚灵,迷惑的时候,心性的作用还是湛寂虚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