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回忆一次就又造一次,这个罪怎么能忏得了?
发布时间:2024-06-17 14:12:14
阅读:243
本文字数:1952
将本文发送到邮箱
◎【造极重罪业,临终忏悔都能往生】
造极重罪业,临终忏悔都能往生,但是,杀生,偷盗,邪淫这个不行,为什么,佛能够帮助你,来接引你,你那些冤亲债主不答应,他纠缠着你,障碍你往生,杀生太多,这些众生问你讨命,所以造这种罪业,临终来不及。
要早呢,早行,自己认真修行,功德回向给冤亲债主,冤亲债主不障碍你,不找麻烦,你就能往生。
你跟他们订约,我往生之后一定来度你,我要不往生,你们也度不了,也出不了六道轮回,我往生之后,一定先来度你,这样才能把问题解决。
◎【究竟忏悔法,就是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】
真正做到不怀疑、不夹杂、不间断。我们念佛,口里面念佛可以断,心里面的念佛不能断。口念,要看什么场所,有些场所不方便,但是心里面的佛号,从来没有间断。
我这一生当中见到一个人,从来没有看到他间断的时候,给我印象很深,章嘉大师。他老人家不是念佛,是持咒,他金刚持。在任何场合当中,不妨碍别人,他的口动,手拿着念珠动,手动、口动,没有声音。我们去看他老人家,他跟我们谈话,谈话的时候,我们明显看到他手不动了,他拿着念珠不动,他跟你讲话,话一讲完之后,他马上就接着。从来没有看到他有改变的样子,真的他已经成了习惯,他心是定的,心是清净的。
李老师曾经亲近过他,我当年到台中亲近李老师,谈到过去,过去我只一个老师,章嘉大师,教我三年。他对于章嘉大师很佩服,他说章嘉大师的境界,我们是凡夫,不能够测度他。他说从他的行持上来看,无论怎么观察,他在定中。他说是不是开悟我不知道,但是得三昧,是真的不是假的。他确确实实行住坐卧都在定中。他的功夫(我们不晓得他的睡眠,我们就不知道了),你无论在什么场合当中见他的时候,你仔细观察他功夫不间断,他不受干扰。无论是什么环境,真的是善缘恶缘、逆境顺境,与他毫不相干。他掐他的珠,念他的咒,不出声音,这真忏悔。
忏悔要拿出行动出来,不是在佛菩萨面前,祷告祷告,说我忏悔,求佛菩萨赦罪,不是这个意思,那是忏不了的,理一定要懂。章嘉大师教给我修忏悔法,怎么修法?后不再造,这叫真忏悔,念佛就是究竟忏悔。我们二六时中,心里佛号从来不间断,因为你佛号不间断,你就不会有妄想,你的烦恼就伏住了;佛号一断了,妄念起来。妄念就是罪业,你的意在造业。意造业,身口自自然然就跟着造业了。所以究竟忏悔法,就是「都摄六根,净念相继」,那是真实究竟的忏悔法。好,现在时间到了。
◎【你回忆一次就又造一次,这个罪怎么能忏得了?】
阿弥陀佛非常欢迎我们去,纵然造作许多罪业,那是过去没有学佛的时候造的罪业。现在知道了,悔改,不要常常去想,因为你想一次等于又造一次,错了。
应该想什么?想阿弥陀佛,想阿弥陀佛就消业障,想阿弥陀佛就灭罪,想阿弥陀佛就累积功德。千万要记住,阿弥陀佛不可思议,阿弥陀佛不要丢失,一切时、一切处,睡着了可能忘记了,醒过来赶紧把阿弥陀佛接着,这叫德本。
「宿恶,指宿世所造之恶,即过去生中之罪恶。悔者,改也。改往修来。悔过者,向佛法僧三宝忏悔罪过,誓不更造」。三宝,阿弥陀佛全代表了。
怎么样忏罪(忏悔罪过)?念阿弥陀佛就是忏悔罪过,不必再找这个忏、那个忏,我看什么忏都忏不了罪过。为什么?你念你的罪过,你回忆一次就又造一次,这个罪怎么能忏得了?心里永远有个影子去不掉,就用这一句佛号,净念相继,把这个阴影全部消除,让你的心大放光明,这就是业障消掉了。
起心动念纯净纯善,绝没有一个不善的念头,看到别人不善,看到别人作恶,也不要放在心上。放在心上,捡别人的垃圾放在自己心田上,错了,把自己的良心做为别人的垃圾桶。你是聪明人吗?这是有智慧人干的吗?自己丢掉的垃圾,回想一遍又装进去了。过去就让它过去,别想了,未来还没来,想它干什么?想它叫妄想。
抓住现在重要,现在就是一句阿弥陀佛,这叫真正会修行,真正把修行的总纲掌握住了,将来往生决定增高品位。
所以忏悔,誓不更造这一句重要。我年轻的时候,初学佛,章嘉大师教我修忏悔法,怎么去修?重实质不重形式。他老人家告诉我,实质是什么?不再造,像颜回一样,不贰过。孔子最赞叹的一个学生就是颜回,他真正能做到过失不会有第二次,其他同学都做不到,他能做到。所以真正忏悔的时候要以他做标准,改往修来。
「本愿」,这第二十一愿,「悔过得生,故知悔过乃往生之关键。盖一切罪从忏悔灭也」。心里头只有佛号,没有任何杂念、没有任何妄想,这个心清净,这个心平等,这个心觉悟;换句话说,不带罪业的心就是清净平等觉。清净平等觉里头只有一尊阿弥陀佛,除这句佛号之外,什么都没有。
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,还是这一句阿弥陀佛,妙极了!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,一直念下去,在这个世界一直念下去,生生世世,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是一直念下去。在这儿念阿弥陀佛,往生极乐世界;在极乐世界念阿弥陀佛,证无上菩提,证得究竟圆满,这就对了。
免费订阅本文至邮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