往生传之晋朝刘程之往生纪实
发布时间:2024-06-07 18:35:26
阅读:204
本文字数:2612
将本文发送到邮箱
刘程之。字仲思,彭城(今江苏徐州)人。年少丧父,事奉母亲极为孝顺。擅长老子、庄子的学说,不随便混杂于当时的俗世。最初担任政府的参军,当时的王公大臣皆先后地引荐他高升其他的官职,刘程之都坚决地推辞。当时慧远大师居住在庐山的东林寺,修习念佛三昧,刘程之于是前往依止。慧远大师说:“官禄显赫,云何不为呢?”刘程之说:“晋朝没有磐石的坚固,有情众生却有累卵的危险,我又何必去作官呢?”当时南朝刘宋的皇帝刘裕因为刘程之不屈服于官禄,因此称他为“遗民”以赞扬他高洁的德行。同时有一些具有清净信心的士人,如宗炳、雷次宗、周续之、张野、张诠、毕颖之等人,也都来庐山依止慧远大师修行。于是大家在西方三圣像前,营建房舍创立莲社,一同修行净土法门,由刘程之镌刻石头立下誓愿,其文章曰:“因缘变化的道理既已明白,则去来生灭的征兆就很明显了。迁流感生的理则既是相应于事实,则善恶因果之报应就是必然的了。知道人身难得,很快地就失之于交臂之间而沉沦六道,了悟世事无常、生死逼迫的急切。明白三途恶报在急急相催,知道险难恶趣之难以超拔。此就是那些一同志向的贤者们,之所以于晨朝精勤、夜里警惕,想要仰望有所救济解脱的原因啊!
“而所谓的不可思议境界,只可以用感通而达到,不可以形象去追求。如果能够感通于实有的事物,则虽然是幽远的道路也近在咫尺。如果求之于没有实在体性的东西,则渺渺茫茫何有目标。今日有幸能够不谋而得感通,归心于西方极乐世界,作文章于篇幅,以表明我等真实的信心,并将情意志愿发露于天地之间。于是这些机缘迹象相通于睡眠梦境之中,以至于有百余位贤者一起前来共同修行的这种令人心中欢欣之事。群贤如云彩般聚集而显出光明,众人形影相齐犹如天造地设。功业必定要有理则才能和谐,此种殊胜的事情,并不是只由人力即可达到。此实在是天地启运其真诚,暗中运助,使得众贤才能聚集一处啊!
“然而众人的背景德行参差不齐,善根功德也不一致,虽然早晨大家所祈求得生净土的目标是一样的,但是到了晚上心意又有所不同,即使是我同一师承的道友眷属也是如此,这实在是令人感到可悲。是以慨然振奋,命大众整理衣襟前往法堂,令大家齐运一心,将心意寄托在不可思议的究竟之处(西方净土)。誓愿和这些一同修行的人,都能优游地往生于极乐国土。而那些超群绝伦、出类拔萃、首先往生净土的人,请不要在高耸的云端独自优游,而忘了要兼顾那些仍然在深谷陷溺的众人。
“觐见阿弥陀佛绝妙的天容,开启我们的心灵,使其产生真实觉照的作用。迷昧的妄识由真心去启悟,粗重的身形改变为莲华化生的殊胜妙身。依托着莲华于八功德水之间,在七宝行树的覆荫下赞叹阿弥陀佛。于辽阔的天地之间飞行,而飘荡着如云般轻柔的衣裳;在伴着花香的微风中优游,忘了时间岁月。低头向三途遥遥地俯谢而去,昂首傲视着天宫而长辞于三界之外。接引众灵以继起往生净土的大道,遥指着阿弥陀佛这个大觉悟者作为归向的目标,如果能够达到这个理想,岂不是很宏伟远大吗?”
刘程之后来到西林山涧的北边,自己别立禅修的房舍,专精研究佛法深奥的义理,同时严格地持守戒律,并作念佛三昧诗。居住半年之后,在禅定中见到阿弥陀佛放光照耀大地,皆呈黄金色。又经过十五年,当他正在念佛的时候,见到阿弥陀佛,以白毫相光照触其身,并垂手表示安慰和接引,刘程之说:“怎样才能获得如来为我摩顶,并以衣服覆盖我身。”才说完不久阿弥陀佛就为他摩顶,并且拿袈裟披在他身上。又有一天,梦见进入七宝莲池,见到青色白色的莲华,其水池湛然澄澈。有一个人头顶有圆光,胸中现出卍字,指着池水说:“此是八功德水,你可以饮之。”刘程之于是饮用此水,觉得很甘美。睡醒之后,异香从毛孔之中散发出来。接着就向人说:“我往生净土的因缘已经到了!”于是请僧人诵《妙法莲华经》,有数百部。刘程之对着佛像焚香,一再地礼拜并祈祷说:“我因为释迦牟尼佛的遗教,知道有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,此香应当先供养释迦如来。其次供养阿弥陀佛。再其次,供养《妙法莲华经》,我之所以能够得生净土,就是由于此经的功德。并且愿与一切的有情,能够同生西方净土。”说完之后即与大众告别,睡卧在床上,面向西方合掌,安然地往生。当时为东晋安帝义熙六年(410),时年五十九岁。
净土圣贤录原文
刘程之,字仲思,彭城人。少孤,事母孝,善老庄言,不委蛇于时俗。初为府参军,公卿先后引荐,皆力辞。时慧远法师,止于庐山东林寺,修念佛三昧,程之往依之。远曰,官禄巍巍,云何不为。程之曰,晋室无磐石之固,物情有累卵之危,吾何为哉。刘裕以其不屈,号曰遗民以旌之。同时清信士宗悫、雷次宗、周续之、张野、张诠、毕颖之等,咸来庐山。乃于西方三圣像前,建斋立社,同修净业,程之镵石为誓。其辞曰,夫缘化之理既明,则去来之兆显矣。迁感之数既符,则善恶之报必矣。推交臂之潜沦,悟无常之期切。审三报之相催,知险趣之难拔。此其同志诸贤,所以夕惕朝勤,仰思攸济者也。盖神者,可以感涉,而不可以迹求。必感之有物,则幽路咫尺。苟求之无主,则渺茫何津。今幸以不谋而感,佥心西境,叩篇开信,亮情天发。乃机象通于寝梦,欣欢百于子来。于是云图表晖,影侔神造。功由理谐,事非人运。兹实天启其诚,冥运来萃者矣。然其景绩参差,功德不一。虽晨祈云同,夕归攸隔,即我师友之眷,良可悲矣。是以慨焉,胥命整襟法堂,等施一心,亭怀幽极。誓兹同人,俱游绝域。其惊出绝伦,首登神界,则无独善于云峤,忘兼全于幽谷。然后妙觐天仪,启心贞照。识以悟心,形由化革。藉芙蓉于中流,荫琼柯以咏言。飘云衣于八极,汎香风以忘年。临三途而缅谢,傲天宫而长辞。绍众灵以继轨,指大觉以为期。究兹道也,岂不宏哉。程之度西林㵎北,别立禅坊,精研玄理,兼持禁戒,着念佛三昧诗。居半载,即于定中见佛光照地,皆作金色。更十五年,于正念佛时,见阿弥陀佛,玉毫光照,垂手慰接。程之曰,安得如来为我摩顶,覆我以衣。俄而佛为摩顶,引袈裟以被之。他日又梦入七宝池,见莲华青白色,其水湛湛。有人项有圆光,胸出卍字,指池水曰,八功德水,汝可饮之。程之饮水甘美。及寤,异香发于毛孔。乃语人曰,吾净土之缘至矣。请僧转妙法莲华经,近数百周。程之对像焚香,再拜祝曰,我以释迦遗教,知有阿弥陀佛。此香,当先供养释迦如来,次供养阿弥陀佛。复次,供养妙法莲华经,所以得生净土,由此经功德。愿与一切有情,俱生净土。即与众别,卧牀上,面西合掌,泊然化去。时晋义熙六年,年五十九。(《东林传》、《出三藏记集》)
免费订阅本文至邮箱